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

你是家臣、家具還是家奴呢?


這幾年偕同兩岸企業主面試過許許多多的高階人才,觀察到很多有趣的現象。我發現,兩岸的老闆對人才的品味都不太一樣。隨著愈來愈多的台灣人才「有可能」會碰到陸資企業的老闆,我將近年的觀察分析整理如下,提供大家參考。

沒有「人才」沒有未來是每個企業主都很清楚的,但對於兩岸的老闆而言,對「人才」的定義及要求其實是大不相同。

台資的企業多半是「中小企業」起家。在台灣,多數是由老闆主控的家族企業,因此在這一類公司工作的員工可以分為家臣、家具、家奴…等等。

台資企業內的「家臣」,則是替老闆處理「裡裡外外、大小親近事務」的人。「家臣」的職務不一定高,但經常要為老闆分憂解勞,包括處理老闆私人的事務(不論是否與公務有關),都會被託付重任。往往被責罵的機會也較大,「家臣」的條件是對老闆忠心不二。

某位朋友告訴我說,他現在的職務是所屬企業的「家具」,是「擺著好看」的。雖然他在公司頭銜不小,但實質權力有限。因為得不到老板的信任,因此空有一身好本領卻也英雄無用武之地。因為沒機會表現因此也不可能犯什麼大錯,所以資遣也輪不到他。簡單的說就好比一張陳年的「家具」食之無味、棄之可惜。

「家奴」是台資企業中的最低等級,為了生活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。也有部分其實就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存在著。他們為了保有工作,經常要犧牲生活品質與尊嚴,更不要談遠大的目標與理想。反正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。有鑒於成本與產出皆低因此暫時也沒有被資遣的機會。
台灣老闆最愛的是「家臣」。因為老闆對「家臣」有知遇之恩,台灣老闆也認為「家臣」應該精忠報國。在老闆身邊的「家臣」,往往很難開口跟老闆要求加薪及福利,因為台灣老闆認為「家臣」就是自己人,自己人談錢很傷感情,因此希望以自己的角度「照顧家臣」。至於薪資是否跟得上市場行情?那就另當別論了。在台灣的「家臣」文化中,老闆最在乎的是「忠誠度」。作事是否能幹?倒是其次的考量,優秀的人才往往反而容易被排擠。

陸資企業其實也有「家臣」,但台灣人似乎沒有什麼機會在陸資企業當「家臣」。對於人才的挑選,大陸老闆更喜歡用「傭兵」的角度來選才。

傭兵指的是一種特殊的兵種,在百科全書的解釋是指一班為了個人利益而參加一場武裝衝突的人。傭兵參戰的目的只是為了金錢獎勵,只要對方出價夠高,他可以受僱於任何人。僱傭兵參戰並非為了意識形態政治信仰

其實這就好比企業的“職業經理人”,他們具備一定的學經歷,能夠在短時間為企業帶來一定的成長,相對的企業必需付出一定的成本來交換。舉例來說我們常聽到某陸資企業高薪聘請的「台籍經理人」,其他就是大陸老闆最愛的「傭兵」。大陸老闆對於能力的重視成度遠大於其他,這一點其實跟台灣的老總有很大的不同。我舉一個實例,前些日子我陪同一位台資老闆面試,由於該名候選人過去的10 年當中換了 3 個工作,該老總就一直耿耿於懷,認為該員忠誠度不夠,頻繁更換工作,擔心來了不久就會離職… 然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大陸老總身上的反應卻截然不同,大陸老總是這樣說的:這兒人能力應該不錯,待過那麼多家大公司很有經驗,我要個他來為我賣命,幫忙打天下、貢獻know-how、提升市佔率!

比較起兩岸的老闆用才,大陸老闆比較像是找女朋友只要外表好看,能力強,其他都OK! 女朋友本來就不一定會結婚,但是如果表現好結婚也不錯。實在不行了,一段時間之後再換一個就行了。

反觀台灣老闆用才就好像找老婆,能力很重要,但是三從四德…似乎更為重要,除此之外最好相夫教子也一樣不能少。如此一來固然感覺謹慎很多,但相對來說似乎模糊了交點。

陸資企業主對於「pay for performance」其實很有概念,就是以「薪水」來買「表現,買績效」,。因為績效的產出定義的很清處,再加上明確目標設定與時間截點,所以一切就好比是一樁銀貨兩迄的買賣。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人情味,但優點是,能力強的人可以獲取高報酬,價值清楚呈現。

許多台灣老闆因為有濃厚的家臣概念,是「pay for relationship」的,是以「薪水」是讓你養家、過生活的,除了業務職以外,一般的「薪水」跟個人的產出與表現沒有太大的關係。缺點是,家臣其實也很努力,可是往往工作的價值,對老闆而言確不一定被重視。

你是家臣、家具還是家奴呢?

沒有留言: